我們時常思考,怎樣能讓文化更好的傳承?
何為傳承,是一個個人、一對對師徒,身體力行做出來的。正是有這些人的存在,我們才能夠在今天的博物館看到古物,看到許多國家寶藏,看到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。福建德化便是因為無數先輩匠人的傳承,才讓“世界瓷都”的稱號閃閃發光至今。
周德健,國家一級/高級技工,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,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,市級非遺傳承人。出生于陶瓷世家,自曾祖父起家族便從事陶瓷行業,父親周雅各先生是福建省高級工藝美術師,一生所獲榮譽無數。
在時間的奠基下,周家人用內心的執著,將作品和技藝薪火相傳。一件精致作品的誕生,是他們對細致藝術不間斷的追求。今天,我們在周德健身上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瓷器匠人的靈魂,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綿延傳承。
早前的瓷器市場,大多以佛像作品為主流,在2013年時,周德健開始獨辟蹊徑專注于“濟公”題材的創作,目標是用八年時間完成百態濟公,至今已經完成七十態。
在同一人物,尤其是大眾已經根深蒂固的形象上進行多種形態創作是不太容易的,在創作歷程過半的時候,周德健已然面臨靈感窮盡的問題,但他仍能找到濟公在生活里不同角度的瞬間,這大抵便是匠人精神。
在周德健看來,濟公雖然法力無窮,有足夠的能力懲惡揚善,備受人們尊重,但歸根結底,他不只是神仙,也是凡人。凡人有七情六欲,有喜怒哀樂,也有童真情趣。所以周德健筆下的濟公有瘋瘋癲癲、蓬頭垢面、手執蒲扇的個性化特征,也有醉酒缸前、悠閑斗蟋蟀、坐禪等生動有趣,活靈活現的瞬間。
更令人嘆服的是,周德健做出來的濟公雕像,并非全靜態,只需稍動底座,濟公的舌頭便可以靈活擺動,仿佛在與人對話,妙趣橫生,這一代表性絕活堪稱陶瓷藝術界的標志性技藝。
作品《自娛自樂》中濟公斜坐于酒壺上,無拘無束地與蟋蟀玩耍,享受無盡的輕松與愉悅,他無欲無求、灑脫自在,令人羨慕。
《濟公戲蟋蟀》中那只平日里好斗的蟋蟀,此刻似乎受到法力的束縛,一動不動地讓濟公戲耍。嬉戲間那種滑稽的神態躍然而出,趣味無窮,甚為逗樂。
“非俗非僧,非凡非仙”。濟公是禪宗的一位高僧,他不受戒律拘束,嗜好酒肉,《濟公夢》中他此時正以酒葫蘆為床,逍遙自在,輕松進入夢鄉。
因為獨具匠心,周德健的作品才能從眾多同類題材中脫穎而出,找到適合的藝術風格,將祖輩的傳承技藝發揮到最大程度,才能與自己的作品相輔相成,彼此造就。
正如周德健所說,傳承是生存和發展的基礎,創新則為瓷都德化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。我們期待有更多的青年藝術家拾起匠心,在冰冷的鋼鐵森林里保持溫度,以切身努力完成對傳統優秀文化傳承的同時,也致力創新,為德化瓷都注入朝氣和活力。
來源:《大閩守藝人》
0